128 | 0 | 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互联网的发展使传统的诈骗犯罪产生虚拟化异变,诈骗罪由数额犯向多次犯和情节犯转化,诈骗与盗窃之间的罪名界限与诈骗既遂的认定标准日渐模糊。实现诈骗犯罪互联网异化的刑法应对需要:在立法上打破既有的诈骗罪纯正数额犯的立法模式;在司法认定上应当坚持“处分意思必要说”,以受害人对案件事实的认识程度作为区分互联网背景下盗窃罪和诈骗罪的根本标准,以诈骗者获取受害人支付账户密码时或受害人转账时作为犯罪既遂的认定节点。虚拟财产是一种服务而非财产,盗窃、复制虚拟财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来源于对网络游戏价值总量的稀释,诈骗虚拟财产的行为不宜认定为诈骗罪。
Abstract:[1]何邦武.数字法学视野下的网络空间治理[J].中国法学,2022(4):74.
[2]程金华.元宇宙治理的法治原则[J].东方法学,2022(2):20.
[3]张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教义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23(1):97.
[4]汪恭敬.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兜底性规定及其教义学限缩[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0(2):57.
[5][16]何邦武.小额多笔网络电信售假和诈骗犯罪取证问题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6(8):47-54.
[6][日]西田典之,桥爪隆.日本刑法各论[M].王昭武,刘明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229.
[7]闫二鹏.“数据安全法益”命题下虚拟财产犯罪的归责路径重构[J].政治与法律,2022(12):58.
[8]刘宪权.元宇宙空间非法获取虚拟财产行为定性的刑法分析[J].东方法学,2023(1):51.
[9]邓毅丞.财产性利益的界定标准体系重构——以利益转移罪的认定为中心[J].当代法学,2022(5):85-86.
[10]苏青.数据犯罪的规制困境及其对策完善——基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展开[J].法学,2022(7):73-74.
[11]Orin S.Kerr.Criminal Law in Virtual Worlds[J].University of Chicago Legal Forum,2008(1):415-429.
[12]张明楷.刑法学(第六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1211.
[13]史晓娟.微信红包移动支付中的诈骗行为与法律监管[J].人民论坛,2016(4):111-113.
[14]田刚.网络信息安全犯罪的定量评价困境和突围路径——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信息量化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0(3):70-72.
[15][18]Patrick E.Corbett.Prosecuting The Internet Fraud Case Without Going Broken[J].Mississippi Law Journal,2007(76):843-873.
[17]Jennifer Lynch.Identity Theft in Cyberspace :Crime Control Method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in Combating Phishing Attacks[J].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2005(20):259-260.
[19]王磊.平台视角下的个人信息保护责任边界研究[J].法律适用,2023(2):25.
[20]于志强,王鼎.情节要素的适用路径变革与探索——以情节与数额关系为着眼点[J].政法论坛,2019(2):144.
[21]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2-123.
[22]王安异,许姣姣.诈骗罪中利用信息网络的财产交付——基于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27号的分析[J].法学,2015(2):152-160;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46-247;廖斌.网络支付方式下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分的教义学分析[J].当代法学,2022(5):69-70.
[23]潘星丞.竞合论视角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分[J].政治与法律,2019(7):64.
[24]刘宪权.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性质认定的新思路[J].法学评论,2020(5):51-52.
[25]张明楷.许霆案的刑法分析[J].中外法学,2009(1):45.
[26]张亚平.认定诈骗罪不需要处分意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3):173-175.
[27]姜涛,杨睿雍.新型支付手段下诈骗罪的处分意识再定义[J].重庆大学学报,2020(1):170.
[28]周光权.刑法各论(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44.
[29]袁国何.诈骗罪中的处分意识:必要性及判别[J].法学研究,2021(3):150.
[30]陈洪兵.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2013(6):134-141.
[31]柏浪涛.民事代理在刑法适用中的意义[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1(6):37.
[32]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9.
[33]劳东燕.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J].比较法研究,2020(5):43.
[34]刘宪权.元宇宙空间非法获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的刑法分析[J].东方法学,2023(1):50-51.
[35]刘明祥.窃取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研究[J].法学,2016(1):151;欧阳本祺.论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J].政治与法律,2019(9):40-43.
[36]于志刚.网络空间中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3.
[37]董玉庭.论刑法中财物概念之解释——以诈骗罪为视角[J].当代法学,2012(6):50-58.
[38]王洪用.涉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案件的裁判思路[J].人民司法,2019(22):73.
[39]F.Greg Lastowka,Dan Hunter.Virtual Crime[J].New York Law School Law Review,2004(49):5-6.
[40]张明楷.非法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性质[J].法学,2015(3):12-25.
[41]刘颖,杨萌.电子资金类诈骗罪的若干问题[J].现代法学,2002(2):142-145.
[42]马路瑶.法教义学视角下利用第三方支付非法取得他人财物行为的定性研究[J].法律适用,2020(9):42-46.
① 数据来源:《CNNIC:2023年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item.btime.com/40esoohfcqo88trrcf9kj937hoc?from=safepush.
(1)参见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法院(2017)闽0581刑初1070号刑事判决书。
(2)《刑法》第9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是指下列财产:(一)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生活资料;(二)依法归个人、家庭所有的生产资料;(三)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财产;(四)依法归个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产。
(3)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8起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林某等诈骗案——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实施诈骗》,(2020)浙0110刑初451号刑事判决书。
(4)参见201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
(5)Associated Press,Huge White Collar Fines Go Unpaid,March 3,2005,available at http://www.msnbc.msn.com/id/7082314/。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924.35
引用信息:
[1]张弛,史广芹.论诈骗罪的互联网异化与刑法应对[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3,35(01):63-72.
基金信息: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公共财产权理论体系及其法治化进路研究”(项目编号:2020M670786); 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项目编号:RWSK20201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