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温岭虐童事件"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潘多拉盒子,我们在谴责施虐者的同时,更应该对经年已久的幼教积弊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只有从思想上切实认识虐童行为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性,彻底革除根深蒂固的社会虐童文化传统,变革幼儿教育体制——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严格教育行政监管制度,切实提高幼教素质,建立健全虐童法律体系和社会支持系统,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力参与其中,形成全方位的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体系,虐童问题才有望得以解决。
4,865 | 40 | 8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WHO.Reports of the consult ation on child abuseprevention.WHO.Geneva,1999,(29-31):5-6.转引自刘娟娟.儿童虐待问题研究概述[J].青年研究,2008,(2):36.
[2]虐童罪入刑条件已成熟杜绝虐童应先从家长开始[N].中国青年报,2012-10-30.
[3]Gibbons J,Conroy S,Bell C.Operating the chechild protection system.London:HMSO,1995.10.转引自王大华.儿童虐待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8.
[4][6]西方国家虐童案不断欧美绞尽脑汁杜绝“虐童”[EB/OL].人民网,2012-11-09.
[5]丁宗一.重视儿童虐待的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00,(9).
[7]日本青少年白皮书(2002).转引自刘娟娟.儿童虐待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8,(2):37.
[8]余汉仪.儿童虐待:揭露变调的亲子互动之后[D].台湾社会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
[9]媒体盘点“幼儿园虐童”事件不完全记录.人民网,2012-11-10.
[10]唐林兰.不容忽视的幼儿园师源性心理伤害[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1.
[11]黄重.心理健康视野中的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J].福建陶研,2007,(3):28.
[12]方柏爱.教师对少数幼儿偏爱的危害及对策[J].教育评论,2005,(6).
[13]Dubowitz H.The families of neglected children[A].IN Lamb M E(Eds).Parening and childdevelopment in“nontraditional”families[M].Hillsdale,NJ:Earbaum,1999.327–345.
[14]陈兰,周纯义.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虐童问题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5):126.
[15]不打不成才错误教育观成虐童帮凶[EB/OL].中国新闻网,2012-11-06.
[16]“虐童与防范”系列报道[EB/OL].法制网,2012-01-12.
[17]“虐童与防范”系列报道[EB/OL].中国法学会网,2012-01-15.
[18]国外是怎样预防“虐童”事件的[N].新京报,2012-11-04.
②2008年,西安一家儿童防虐救助机构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对该市30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14%的孩子曾被父母打骂、罚站,不许吃饭或睡觉等;6.25%的孩子反应曾被家长重打,致鼻青脸肿;49.64%的孩子反映遭受家长轻微打。情感虐待的“冷暴力”在我国家庭中比例已达到28%。详见中国青年报[N].2010-10-30.
①我国《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罪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打骂、捆绑、冻饿、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给治病或者强迫作过度运动等方法,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摧残迫害,情节恶劣的行为。”从该规定可以看出,虐待罪的主客体关系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而育儿园中,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虐待行为,却不适用虐待罪。因为主客体关系不符合法律中关于虐待罪的规定。
①世界不少国家都规定了虐童举报制度,如美国防止虐童的相关法律中,最有特点的一条是“强制报告制度”。报告人员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医生发现孩子身体受到伤害时进行举报,后来扩大到一些与儿童有密切接触的专业人员,如幼教、中小学老师、警察、机构保姆、一些照顾孩子的特殊社会服务机构人员等;举报的内容也不断细化,大多数州要求“有理由相信”或“有理由怀疑”一个儿童受到了虐待或忽视时也要举报,其中还规定,对儿童有责任的人或组织面对虐待和忽视时要举报,对于知情不报者,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日本的《虐待儿童防治法》(2004)也朝着“越来越严”的方向发展,规定“认为有虐待的必须举报”。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924.3
引用信息:
[1]李梅.幼儿园“虐童”事件探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25(02):79-88.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