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4 05 v.36 19-32
拒绝提供恐怖主义犯罪、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的规范适用和整体考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反恐刑法司法适用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3BFX143); 2024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中国和中亚国家反恐刑事司法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J2024D67); 2023年度新疆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培育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反恐刑事治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3CPY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法学院;新疆政法学院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拒绝提供恐怖主义犯罪、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是纯正不作为犯,保护超个人法益,即司法机关对恐怖主义犯罪、极端主义犯罪正常的调查取证活动。本罪行为主体不应包括消极身份;“拒绝提供”应采义务理论,并区别“知情不举”;恐怖极端主义犯罪的认定应恪守罪刑法定原则,有关情况或证据须限缩在刑事犯罪领域且侧重证明实体真实;明知要素属于注意规定,且包含间接故意。本罪的情节严重属于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行为人对其应具有一定的认知。本罪与不得强迫自证己罪原则存在调和余地,允许存在基于亲属关系进行自我庇护的责任阻却事由。本罪共犯层面应坚持共犯从属说,侧重理性限缩和保障人权;不宜采取实行行为既遂说,而应坚持情节侵害结果既遂说;法条之间局部重叠应按想象竞合处理,并从中组合出最重的刑罚组合和刑度作为主刑的量刑框架。另外,基于短期自由刑弊端和同类法益保护考量,未来可以考虑增设罚金刑,且罚金刑应优先于自由刑适用。

关键词(KeyWords): 纯正不作为犯;拒绝提供;恐怖主义犯罪;极端主义犯罪;情节严重
参考文献

[1][日]浅田和茂.刑法総論(第2版)[M].東京:成文堂, 2019. 153.

[2]姚诗.真正不作为犯:义务困境与解释出路[J].政治与法律, 2019(6):119-131.

[3][26]Gabriele Cirener, Henning Radtke, Ruth Rissing-van Saan. Strafgesetzbuch Leipziger Kommentar:Achter Band§§123 bis 145d[M]. 13. Auflage. Berlin:de Gruyter, 2021.666-667. 672-673.

[4][45][46]张明楷.刑法学:上册(第6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 194. 451. 647.

[5][日]西田典之,橋爪隆.刑法総論(第3版)[M].東京:弘文堂, 2019. 31.

[6]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10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569.

[7]刘宪权.刑法学(第5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708.

[8]李晓明.刑法学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461.

[9][21][42]冯军,梁根林,黎宏.中国刑法评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3111.3108. 3112.

[10]陈山.比较法视野下的“共犯与消极身份”[J].政治与法律, 2010(2):42-50.

[11]许泽天.刑法分则:人格与公共法益篇(第5版)[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3. 568-569.

[12]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第10版)[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20. 215.

[1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35.

[14][英]肯绍尔.解读刑事司法中的风险[M].李明琪,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32.

[15]邓煌发,李修安.犯罪预防(第2版)[M].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2015. 179.

[16]林山田,林东茂,林燦璋,等.犯罪学(第6版)[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20. 145-146.

[17]古承宗.概论抽象危险犯的立法原理与限制[J].月旦法学教室, 2024(255):46-51.

[18][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04.

[19]刘健,张雍锭.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第四分册(第15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23. 376.

[20]冉翚.我国反极端主义犯罪立法评价与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81-87.

[22]王爱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21. 936.

[23]陈子平.刑法各论(下)[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14. 757.

[24][德]维尔纳·博逸克,萨比娜·斯沃博达.德国刑事诉讼法教科书[M].程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4. 202-203.

[25]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4. 674.

[27]张明楷.犯罪故意中的“明知”[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3(1):38-54.

[28]王皇玉.刑法总则(第8版)[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2. 232.

[29]Urs Kindh?user.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I:Straftaten gegen Pers?nlichkeitsrechte,Staat und Gesellschaft[M]. 8. Auflage. Baden:Nomos, 2017. 360.

[30][德]乌韦·穆尔曼.德国刑法基础课[M].周子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98.

[31]张智辉,姜娇.论作为犯罪成立要件的情节[J].政法论丛, 2022(6):110-122.

[32][日]小林憲太郎.刑法総論(第2版)[M].東京:新世社, 2020. 67.

[33]林亚刚.刑法学教义(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522.

[34]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下册(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 453.

[35][39]杨智宇.公民提供反恐情报之刑事义务赋予的扩张与纠偏[J].江西社会科学, 2022(7):144-155.

[36][德]Ingeborg Puppe.法学思维小课堂:法学方法论密集班(第2版)[M].蔡圣伟,译.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23. 147.

[37]王士帆.税捐协力义务与不自证己罪[A].刑事法与宪法的对话—许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寿论文集[C].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17. 206-207.

[38]艾明.拒绝提供恐怖主义犯罪、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正当性反思——以刑事程序权利保障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 2016(8):148-161.

[40]王芳凯.论不自证己罪与非刑事法领域之协力义务——以德国及中国大陆法制为例[J].月旦法学杂志, 2023(343):168-185.

[41]林钰雄,王士帆,连孟琦.德国刑事诉讼法注释书[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3. 74.

[43]林钰雄.新刑法总则(第11版)[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023. 541.

[44][德]耶塞克,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7.814.

[47]蔡圣伟.想象竞合的“从一重处断”[J].成大法学, 2023(46):57-111.

[48]柯耀程.刑法竞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93.

[49]张明楷.刑法学:下册(第6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21. 1443.

[50][日]前田雅英.刑法总论讲义[M].曾文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79.

[51][52]许恒达.省思罚金刑的设计理念与制度走向[J].月旦刑事法评论, 2017(6):5-23.

[53]薛智仁.限制短期自由刑之制裁体系改革方向———兼评易服社会劳动之增订[J].政大法学评论, 2010(116):239-291.

(1)例如,艾明.拒绝提供恐怖主义犯罪、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正当性反思---以刑事程序权利保障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6(8);杨智宇.公民提供反恐情报之刑事义务赋予的扩张与纠偏[J].江西社会科学,2022(7).

(1)英国《2000年反恐法案》第38B条的刑期已于2019年作出修改,将原最高刑期5年提高至10年[EB/OL].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0/11/part/IV/crossheading/information-and-evidence.

(2)人民法院网:立法多执法严看看英国人如何实施“国安法”[EB/OL].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0/07/id/5341610.shtml.

(1)例如,周光权.刑法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459;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569;冯军,梁根林,黎宏.中国刑法评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3111.

(2)例如,林亚刚.刑法学讲义(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522.

(3)德国《刑法典》第138条第3款规定,行为人虽已确信获悉此类违法行为之计划或实施,但出于重大过失而未通知申告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金。

(1) Vgl.BVerfGE 56,37-54[EB/OL].https://www.servat.unibe.ch/dfr//bv056037.html.

(1)虽然行为人因责任阻却不成立本罪,但仍有窝藏包庇罪成立的可能性。

(2)比如,行为人E在该当本罪的构成要件后,又得知第三人F将被司法机关询问调查,提前教唆F拒绝提供E本人的相关线索或证据。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924.3

引用信息:

[1]罗钢,马振东.拒绝提供恐怖主义犯罪、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的规范适用和整体考察[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4,36(05):19-32.

基金信息: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反恐刑法司法适用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3BFX143); 2024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中国和中亚国家反恐刑事司法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J2024D67); 2023年度新疆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培育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反恐刑事治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3CPY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